内容提要:“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二孩”家庭父母在“如何同时教育两个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困惑与焦虑。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安徽、北京、山东、河北、湖南、上海、浙江、内蒙古、江西等9个地区的28组家庭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二孩”家庭父母教育观的差异以及原因,为教育工作者以及“二孩”父母提供教育建议。
关 键 词:“二孩”家庭 家庭教育 父母教育观 儿童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物联网技术背景下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评价研究”(17YJAZH026)的成果之一。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影响孩子学校表现的重要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教育观念本质的理解在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认为教育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什么是儿童发展的理解,二是对儿童如何发展的信念。①②国内学者观点总体趋于一致,陈帼眉、俞国良等的研究认为,父母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子观。③④陈会昌认为,父母教育观念通常指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在儿童发展、教育方式、教育途径、子女的可塑性及成功教育的信心等方面的观念。⑤李凌艳认为,父母教育观念包括儿童发展观、对儿童发展的期望以及儿童教育观三个部分。⑥最早研究父母教育观念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是美国教育测评中心(ETS),他们的实验表明父母双方的观念对儿童认知发展有显著影响。⑦⑧约翰森和马丁也证实了这个结果,即积极的父母教育观念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消极的父母教育观念不利于儿童的发展。⑨舒姆、萨瑟恩以及菲格利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观念会以环境设置和教育方式为中介影响儿童的发展。⑩
2016年12月,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52.2%的“二孩”父母在教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困惑。其中,“如何与两个孩子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占55.1%,“如何处理两个孩子相处过程中的问题”占50%,“如何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占46.5%,“如何平衡关注两个孩子的时间”占34.2%。生育二孩后,父母面临众多子女教育的新问题。“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关于“二孩”“二胎”等相关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但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家庭及父母生育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研究,(11)(12)关于“二孩”家庭的父母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外因各国国情不同,多以多孩家庭教育研究或大众家庭教育研究为主,“二孩”家庭教育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具有独特性,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莫瑞·玻文(Murry 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个人的发展会受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是一个持久、稳定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的,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影响到这个系统。“二孩”家庭教育系统中如果出现问题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发展,父母的科学教育观念则会使家庭系统更加稳固、健康。基于此,本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从儿童发展观、儿童教育观以及父母期望观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调查,试图探讨“二孩”家庭父母教育观的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来选取访谈对象,根据不同地域、年龄、职业、受教育情况等来选择访谈对象,是否对家庭教育有思考以及是否善于表达也是选择的重要标准。最终选定了安徽、北京、山东、河北、湖南、上海、浙江、内蒙古、江西等9个地区的28组家庭进行访谈,最终获得32份访谈数据,包括23位母亲和9位父亲。(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此方法“能获得客观结果,又具有深度,因此可以搜集到其他方法很难获得的有价值的资料”(13)。本研究根据林肯和古巴的方法,对访谈资料的分析采取两个步骤:首先,对资料和访谈笔录进行深入研究,以发现主题和相关概念;其次,根据在转写资料中出现的频率,对主题和相关概念进行分类,预估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结合非正式访谈的记录进行系统化整合分析,形成研究结论。(14)此外,本研究还对个别家庭进行了二次访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发展观——能够根据“二孩”之间的年龄差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并通过“征求大孩意见”体现“大孩”的主体性
儿童发展观是家长对子女权利、地位、认知及身体发展规律的看法与认识。(15)
1.通过“二孩”之间不同年龄差的相处模式了解儿童自主发展的脉络及特征
本次访谈的28个家庭中,6组家庭的孩子年龄差为2~3岁,10组家庭的孩子年龄差为4~5岁,5组家庭的孩子年龄差为6~7岁,3组家庭的孩子年龄差为8~10岁,4组家庭的孩子年龄差为10岁以上。不同年龄差“二孩”之间的相处模式分别分为四个阶段。(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二孩”之间年龄差越大,“二孩”之间的相处越融洽。结合访谈实录发现,“二孩”之间年龄差越小,越容易出现矛盾和争执,随着“二孩”年龄的增长,矛盾逐步缓解,开始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童处于社会性发展阶段,对年龄差较小的儿童来说,“争抢、争夺”属于正常现象。而年龄差较大的“二孩”,虽然矛盾减少,但两孩之间的交集也减少,同伴关系弱。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的,“年龄相差太大、没有共同语言和话题”。
2.从大孩面对二孩出生所产生的负面心理透视儿童主体性
受访者中,有11名家长表示“孕前征求过大孩的意见”,并经过大孩同意后进行备孕,2名家长表示“怀孕后再和大孩沟通”,15名家长表示“没有征求大孩的意见”,只是象征性“通知大孩”。59.38%的父母认为,二孩出生对大孩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影响,包括:(1)感觉被忽视(5名);(2)闹情绪乱发脾气(4名);(3)感觉父母偏爱(2名);(4)影响学习(4名);(5)安全感缺失(2名);(6)更有比较的压力(1名)。其中7名父母认为这种负面影响具有阶段性,具体包括:(1)年龄差较小的孩子,在二孩刚出生时,大孩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期,尤其是大孩的学前期(2~6岁);(2)大孩的叛逆期、升学期;(3)二孩4~5岁前比较听话,两个孩子能和睦相处,但是二孩6~7岁后,具有一定破坏力,会影响到大孩的学习和生活,两个孩子的矛盾会加深。仅有4名父母采取了措施,用以缓解大孩的心理,具体包括:(1)将其中一个孩子送往祖辈家中;(2)在二孩年幼时,不将注意力过早从大孩身上抽离,凡事先问大孩的意见。
儿童的主体性是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和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求。(16)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上,本研究中大孩之所以出现众多的负面情绪,是因为其主体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大多父母坚持传统思想,认为“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
(二)儿童教育观——父母之间“冲突与合作并存”,“让大孩谦让二孩”“父亲缺位”现象普遍,但总体上趋向一致,能够因材施教
儿童教育观是父母对儿童教育策略、方式、行为的观点及其对自己教育能力的认识。(17)本研究从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参与程度、父母对自我教育能力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父母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和对“二孩”的教育方式探索“二孩”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在教育观念上,40.63%的父母表示彼此基本一致,这些父母多为农村地区的60后和70后父母;25%的父母在孩子总体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另有25%的父母表示彼此的教育观念在发展的大方向上也具有较大分歧,这些父母多为城市地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有受访者表示“我们思想都很独立,各有各的主见”“我们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对教育的认识也不同”。
在两名子女的教育方式上,37.5%的受访父母表示存在一定差异和分歧,有以下几种教育模式:(1)对女儿相对宽松,更为呵护,对男孩相对严厉;(2)对由自己照料的孩子更放心,对由祖辈照料的孩子管束更严格;(3)对性格温顺的孩子更为宽松,对淘气好动的孩子管教更严;(4)对畏惧父亲的孩子施行慈母严父模式,对畏惧母亲的孩子实施慈父严母模式。可见,对两名子女教育方式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孩子的年龄、性别、年龄大小、性格与能力差异、学习成绩、与父母的相处模式等。同时,40.63%的受访父母表示二孩出生后,对大孩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体现在“更加关注大孩的教育和情绪”;另一方面表现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更加关注二孩,忽视大孩”。
此外,32名受访父母中,6名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之间目前没有矛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二孩年龄尚小,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显;(2)大孩已成年,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在12岁以上。另外26名父母表示孩子存在各类小矛盾,他们的常用处理策略有“让孩子自己解决”“让大孩让二孩”“讲道理”“谁错批评谁”等。(见图1)
虽然多数父母都会采用“谁错批评谁”与“同等对待”的策略,但有时父母无法准确判断事实真相,判断“对错”的标准也因人而异,因此,不少父母受传统文化影响,采用“大孩谦让二孩”的策略。同时,23%的父母采用了“讲道理”的策略,其中多数父母喜欢对两个孩子同时讲道理,少数父母喜欢将两个孩子分开来教导,从不同的角度“讲道理”。而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的占比19%的父母,均为城市地区的90后和80后父母。
在教育资源提供与分配方面,对于年龄差2~3岁的家庭,多数父母表示可以“资源共享”;对于年龄差4~6岁的家庭,多数父母表示可以“重复利用”资源,把大孩的教育物资留给二孩;对于年龄差6岁以上的家庭,多数父母表示“各买各的”,按照子女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购买。同时,部分父母还表示,基于大孩的经验,减少了滥买二孩教育物资的情况。受耐用性和子女性别的影响,书本等耐用物品的重复利用率较高,衣物、玩具等物资的重复利用率较低。
总之,“二孩”父母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让大孩让二孩”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平等民主的处理方式,如“让孩子自己解决”“讲道理”等策略在新生代年轻父母身上也已体现出来。有了二孩后,父母教育方式发生转变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能够主动根据二孩出生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优化自身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水平;二是二孩出生后大孩的强烈反应促使父母教育方式发生转变,开始注重“对大孩自主意识的培养”。
2.从对“二孩”陪伴时间观测父母的参与程度
整理访谈资料可以发现,67.86%的二孩家庭为缓解时间和精力不足等问题,让祖辈协助教养;53.57%的家庭由妈妈和祖辈共同照料;仅有3.57%的家庭由父亲和祖辈共同照料,多数父亲表示自己主要负责“工作养家”,致使“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问题”“隔代教育问题”严重。
在陪伴时间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夫妻双方有一人全职在家照顾孩子;(2)父母至少一方自由时间较多或工作场所可携带子女;(3)父母双方工作忙碌,由祖辈协助共同抚育。此外,个别父母教育观念薄弱,更专注自己的事情,如“应酬多”,认为子女在婴幼期结束后并不需要太多陪伴。部分受访者也表示“有了二孩后时间突然比原来紧张十倍”“有了二孩后没有时间照顾大孩”。在两个孩子年龄差为2~3岁且由无祖辈或保姆协助照料的“二孩”家庭中,受访父母具有强烈的内疚感,认为自己在两个孩子的婴幼儿期(0~6岁)对其照料与关注不足,大孩安全感严重缺失,二孩也得不到全心照料。部分受访者表示“发现大孩有情绪后增加了陪伴大孩的时间”。即便他人协助照料,两个孩子对父母的各方面需求依然难以满足。在两个孩子年龄差10岁左右的家庭中,当大孩处于叛逆期、升学期或二孩处于哺乳期时,陪伴时间最为紧张。经分析,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关注大孩的心理变化,会有意识地增加陪伴大孩的时间。
3.从对大孩教养经验的吸取和对“二孩”家庭优劣势的反思探析父母对自我教育能力的认识
受访父母普遍表示,大孩的教养经验对二孩的教养有所助益,但这种助益与父母的“反思能力”和“教育敏感性”有较大关联。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更能从大孩的教养过程中吸取有效经验,包括:(1)更了解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和叛逆期;(2)更有耐心等待孩子的发展;(3)更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4)能够基于大孩的养育经验,总结过度宠溺、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过于急躁、破坏规则等具体问题的经验;(5)对相关教育资源、教育机构的信息更为熟悉。同时,还有3名父母意识到两个孩子的性格、天赋各不相同,虽然在身体照料、饮食起居等方面有相似性,但在学习指导上难以如法炮制。
受访者还提及了二孩家庭的19项优势和11项劣势。其中,最主要的5项劣势包括:经济压力大、时间不足(存在时间分配冲突、需耗费大量时间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精力不足(精神压力大、需要重新经历养育子女的过程)、处理实际问题时难以冷静理性(如容易护小、情绪暴躁)、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出去旅游时必须考虑两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等。对于成人的3项优势包括:父母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大孩离家时二孩可继续陪伴父母、利于分散夫妻教养子女时的冲突等。对于子女的16项优势大致分为:有助于相互陪伴、相互学习、成年后可相互分担和支持、利于管教、利于大孩树立榜样、利于优良品质的培养(如谦让、分享、独立、责任心、爱心、体谅他人、自我管理能力等)、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等。
受访父母更多关注的是对于父母的劣势和对于子女的优势。为进一步说明问题,本研究着重对两者进行梳理。在对父母的劣势上,城市地区的80后和90后父母比农村地区的60后和70后父母更加敏感,在反思二孩家庭优劣势时,意识到了孩子的需求和自身的不足,84.6%的父母认为自己精力不足,30.8%的父母提出自己时间不够,无法全面关注并照料两个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情况,15.4%的父母认为自己在解决子女冲突过程中不够冷静理性,15.4%的父母提出自己做各项决定时需要考虑两个子女的具体情况,但是农村地区的60后和70后父母中仅有15.4%提及精力不足,其他三项内容未有一人提及。此外,两类父母均提及了“经济压力大”的问题,且比例均超过50%。(见图2)
在对子女的优势上,农村60后、70后和城市80后、90后两类父母均提及“成年后可相互分担和支持(分别为53.8%和61.5%)、优良品质的培养(分别为46.2%和92.3%)、相互学习和相互陪伴(分别为7.7%和15.4%)”。此外,城市地区的80后90后父母还提及了利于提升子女心理素质、利于大孩子女树立榜样形象;农村地区的60后70后父母则提及了“利于管教”。(见图3)
(三)父母期望观——依旧“重视学习成绩,将来考好的大学”,但单一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过去式,“健康、快乐、幸福”逐步成为主流
父母期望观是父母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对子女未来的期望。(18)32位受访父母中,65.63%的父母均提及对孩子的期待是“健康平安”“生活幸福快乐”,有个别父母提及“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37.5%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事业相关;28.13%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学业相关;18.76%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孩子的品性(如独立、努力、性格、心理抗压能力等)相关;9.38%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婚姻相关;另有6.25%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同时,有28.13%的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期待有所差异,且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性格、学习成绩等因素,“对成绩好的孩子期待更高”“对大孩的期待和要求更高,对二孩期待较低”。
教育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养方式和父母期望体现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高,但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期望之间有一定的差距。(19)虽然被访者中多数父母注重“二孩”子女未来的“健康、快乐、幸福”,但仍有不少父母认为子女从事脑力劳动才是人才,导致家庭教育的高期望值依然存在,因此采用高标准培养和要求孩子,但父母期望与孩子实际发展情况差距较大。为此,需要适当调整父母观念,如,父母对教育作用、学校作用的看法以及对自我教育能力的信念等都有待于提高。
四、讨论与建议
(一)政府、社会、学校齐头并进,加强引导“二孩”家庭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家庭中父亲角色的作用,增强父母教育观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不同类型家庭的教育观存在较大差异,呈“传统与现代”双重取向。同时,本研究发现,多数父亲认为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过于宠溺、包办,过多的管束限制了子女独立发展的机会,但因父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参与度不高,母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分析,“二孩”父母的儿童发展观还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父母更加重视子女教育且对子女的培养目标性更强。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划分社会分层的标准有三: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20)急剧的社会分层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发展格局。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的家庭及成员,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决定他们承担的角色、所从事的活动以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间接影响他们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21)从而显示出不同的家庭教育风格,形成差异化的家庭教育格局。由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对“二孩”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引领,可以帮助“二孩”家庭树立科学、一致的教育观。
(二)父母增强自身学习意识,传承中国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创建“学习型家庭”,提升“二孩”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逐步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Tomorrow)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伴随人的一生。(22)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社会行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每个家庭要想拥有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都需建立学习型家庭。(23)随着“二孩”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多,父母需增强自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家庭教育前沿理念与知识,注重家教、家风,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创建新型“学习型家庭”,以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发展中的“二孩”,从而提升“二孩”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父母遵循“二孩”发展规律,尊重“二孩”之间发展的差异,实现家庭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
只有当我们了解儿童的需要时,我们才能开始学会如何满足他们。(24)教育公平是每个孩子的需求和权利,“二孩”家庭面临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两个孩子,其成长轨迹与发展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父母需遵循“二孩”各自的成长规律,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加强对不同年龄差“二孩”的情感关注和心理养育,避免对比和偏爱,平等处理“二孩”之间的矛盾,平衡教育资源,确保对“二孩”教育的公平,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父母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法,放眼全局,为“二孩”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规划,确保“二孩”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发展个性化教育。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6年11月,国家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创新成为贯穿始终的一种理念、一个原则,也是未来五年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选择。
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二孩”父母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方法,放眼全局为“二孩”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规划。
首先,对“二孩”的身心特点、性格、能力等做全方位了解,帮助每个孩子实现其个性发展,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取得合理平衡。比如,“二孩”的性格、思维类型、兴趣爱好、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应该基于对“二孩”的全面科学分析,为“二孩”教育选定符合其特点的发展方向。
其次,了解和预测社会和家庭未来的发展方向。现阶段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化日新月异。“二孩”家庭父母需放眼全局,为每个孩子制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案,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注释:
①Sigel,I.E.,Mcgillicuddy-De Lisi A.V.,& Goodnow,J.J.Parental belief systems: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J].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1985,54(4).
②Miller,S.A.Parents' beliefs about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J].Child Development 1988,59(2).
③陈帼眉,何大慧.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概念[J].家庭教育(幼儿版),1994,(1).
④俞国良,辛涛.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⑤(17)陈会昌,王莉.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
⑥李凌艳,庞丽娟,易进,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1997,(3).
⑦Lisi,M.G.D.The role of parental beliefs in the family as a system of mutual influences[J].Family Relations,1980,29(3).
⑧(15)(18)Lisi,M.G.D.,Sigel,I.E.,& Johnson,J.E.The Family as a System of Mutual Influences:Parental Beliefs,Distancing Behaviors,and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al Thinking[M].New York:The Child and Its Family,1979:91-106.
⑨Johnson,R.C.M.儿童心理学(第三版)[M].台北:台湾书店,1983:9.
⑩Schumm.W.R.,Southerly,W.T.,&Figley,C.R.Stumbling block or stepping stone:Path analysis in family studies[J].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1980,42(2).
(11)周苑.“单独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9.
(12)田立法,荣唐华,张馨月,等.“全面二孩”政策下农村居民二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为例[].人口与发展,2017,23(4).
(13)Gall,M.D.,Borg,W.R.,&Gall,J.P.Educational research:An introduction,6th ed.[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6,(1).
(14)Guba,E.G.,&Lincoln,Y.S.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as an alterantive[J].Educational Horizons,1985,63(4).
(16)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19)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20)转引自:唐仲勋,叶南客.M·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5,(6).
(2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
(22)Faure,E.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J].Leonardo,1972,8(4).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24)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幼教经典丛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