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瑞:幼儿美术教育探析
来源:幼教情 日期:2020-12-15 阅读:0
孩子喜欢绘画,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经常看到三四岁的幼儿拿起笔来到处乱画,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愿意画、敢于画、并且能画,在他们的笔下,好像自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尽管所画之作在成人看来是那么的稚拙甚至一塌糊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比方说你问一个六七岁的幼儿,你画的小鸭子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会说,老师画的就是这样的,或者说书上就是这样画的。如果再让她给小鸭子画个妈妈或者添画一个池塘什么的,他会不好意思的说“不会画,老师没教过”,或者说“没学过”。而这种现象,在三四岁的孩子中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应该归“功”于成人(主要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不正确的早期美术教育。
这种不正确的早期教育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的事情,总是对孩子这样讲:到幼儿园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老师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教你怎么样做就怎样做,再加上老师本身具有的权威性,在幼儿心目中便形成了老师至高无上,我就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在此情况下,如果老师能依据幼儿绘画特点,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去进行美术教育与教学,就会使幼儿思维更进一步得到拓展。反之,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则会导致幼儿为师之上,思维受限。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教育后果,不遵循教育规律,一味的追求绘画技能,不仅使孩子思维受到限制,甚至使孩子对绘画产生厌倦。曾经就遇到到这样一位家长,由于自己在绘画方面擅长也、并小有名气,为了培养孩子的绘画特长,他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让孩子在家里跟着自己学画。结果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再画画。不得已,他只好又送孩子上幼儿园。没想到孩子来到幼儿园后老师问他最不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时,孩子的回答竟是画画。还是老师用了巧妙的方法才唤醒了孩子的绘画兴趣。试想,如果不是遇上这么一位具有教育艺术的幼儿园老师,这位孩子恐怕这一生都要以绘画为敌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呢?
美术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如何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美术活动的教育优势,获得有效的教育价值,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首先,要保护幼儿原有的主动性,保持幼儿已有的兴趣,不要变主动为被动。实践证明,孩子有作画的愿望,有画画的需求,正如前文所说,三四岁的幼儿经常拿起笔来煞有介事的要画画,这种最初的心理需求与学习愿望为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奠定了极好的基础,教师和家长要顺应孩子的这种需求,去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积极鼓励幼儿去画,因势利导地去指导幼儿绘画。要让幼儿永远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把成人的所想强加给幼儿,今天画这个,明天画那个,这个活动做什么?那个活动怎么做?那样会使幼儿感到被动,失去自己的主动权。而跟着老师和家长的思维走,逐渐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幼儿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发展。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顺乎自然并非是任其自然。顺乎自然是既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尊重幼儿的意愿,还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比如,幼儿在绘画时,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的提示、问答等方式来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思考。而任其自然有置之不理之意,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其次,运用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及自信心。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它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圈,到幼儿园问那里的孩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孩子们看后七嘴八舌地说:这是鸡蛋,这是乒乓球,这是月亮,这是一个大鼻孔……后来又用同样的问题问小学生,小学生规矩的举手回答说:这是阿拉伯数字0,这是拼音字母o。在大学里,大学生给予的回答最标准,这是一条曲率处处相等的封闭曲线——圆。当拿到机关里时,那些机关工作人员们看后面面相虚,都说要研究以后才能回答。这个案例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幼儿的思维是大胆的,自由的,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对于绘画,更是如此。幼儿往往凭自己的想象画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作品来,往往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描绘得面目全非。比如一个中班的孩子画《雨天》,先是用各种颜色画了许多的点点,又画了许多线条,最后却用黑颜色涂得一塌糊涂。当你问他为什么这么画时,他却讲得头头是道:刚开始下小雨,然后是大雨,下着下着天气就变黑了。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以欣赏的眼光去分析,以赞赏的口气首先肯定他们的行为,然后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心声,绝不可以以成人的眼光妄加否定,那样会摧毁幼儿美好的心灵希冀。要知道你的一个眼神,一种肯定,一点赞赏,都会使孩子增加信心。
其三,范画效应。一副所谓好的范画,会给幼儿视觉上增加美感,具有欣赏价值。但却不见得会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有时候范画太精确、太完美,会使幼儿望尘莫及,认为这我可做不到,干脆不做算了。而一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范画却会引起幼儿的共鸣、反响以及创作欲望,认为这样的话我也会画。笔者曾在三个相同的年龄班做个一个实验,即让同年龄班的幼儿画牵牛花。第一个班没有任何范例,只是告诉幼儿一个主题,孩子们最初的反应是不会画,进而是思考,在我的语言提示下开始作画,最后所画五花八门。第二个班先出示老师的范画,范画很精美。大多数孩子一脸困惑,有的甚至喊“老师,我不会。”只有少数幼儿跃跃欲试。最后也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完成,但大多数幼儿还是画出了与老师的范画差不多的作品。第三个班出示了第一个班幼儿的作品,当交代任务后,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有要作画的欲望,很快动手做,甚至做得更好。因此,对于范例,如何使幼儿由我要做、我能做、且能做好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范例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幼儿特点。我们主张:一般不用范画,如果需要,最好是幼儿作品。
其四,价值取向。或许有人会说,范画的水平会影响幼儿的绘画技能,比如教师出示了一幅自认为水平不高的范画。幼儿会不会以此为榜样,从而影响其绘画技能发展。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了,如果认为幼儿的绘画就是以技能为价值的,那么就会在技能技巧上去大做文章;如果认为幼儿的绘画兴趣与表达能力是主要方面,那么就会在这一方面给予很大的关注。长期以来,有很多幼教工作者把幼儿教育的技能与兴趣看作是双刃刀,生怕顾此失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欣喜地发现幼儿兴趣与技能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只要我们把握得当,引导得法,不仅可以保持绘画兴趣,技能也会不断提高。比如主题画《放羊》,范画上有一个放羊娃,旁边有三只小羊,经教师略作提示,许多幼儿画出了两三个儿童,一群小羊的画面,而且动作形态各不相同。重要一点是范画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儿童画。曾几何时,人们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取决于老师的范画以及幼儿的模仿程度上。对老师的评价就是看范画画的怎样,对幼儿的评价就是看能不能模仿出老师所画的样本。而对于教育活动的评价,又看全班幼儿有多少能够模仿老师的绘画。如果全班幼儿画的与老师的基本一样,就算成功。在教育方式上更是程式化,千篇一律。有人开玩笑地总结,幼儿园美术教育是三年四句话,即老师出示范画。问幼儿:上面画的是什么?你们会画吗?你们喜欢吗?想不想画?最后让幼儿画,老师巡回指导。教育要求过分的整齐划一,一个班级几十名幼儿,一个标准要求,一个活动下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一幅画。使用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也比较单一。
随着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幼儿活动的过程,注重幼儿个体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更注重了内容的多样化、材料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也逐步呈现出一种“美其所美、各美其美”的局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一些偏激的行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把注重个体差异放在了注重能力强的幼儿发展上,而忽视能力弱的孩子,这是极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未知的孩子,我们的职责是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我们美术教育的任务是面对所有孩子而言,而不是培养几个小画家。未来的幼儿美术教育是怎样的?我不敢妄言。但是“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基础之基础的教育之一,我们切莫因为技能技巧的提升而忽视孩子的思维、想象与创造能力,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切合点,使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得到兴趣与技能的双丰收。
参考书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 长江文艺出版社
3.《幼儿美术教育》李文馥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